三是大力促进市场消费。继续开展“绿博黔南·助商惠民”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做好“黔酒 黔菜”、汽车消费促销,开展促消费活动300场次、拉动消费15亿元以上。持续开展“黔南好物”评选活动,支持企业建设农产品交易区,加快推动“黔品入湾”。加快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推进县城购物中心、大型商超向乡镇延伸服务。持续培育电商等新业态,力争网络零售额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和托育相关产业,探索发展“一老一小”产品和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四)坚持招大引强,全力壮大市场主体
一是强化市场主体培育。持续深化“双培育双服务”行动,用好用活民贸民品企业优惠等政策,加大国家和省、州激励奖补政策兑现力度。分类建立在库规上企业退库预警和联系帮扶制度,实现全州规上企业、亿元项目全覆盖走访,强化企业培育包干责任落实。确保新设立市场主体4万户以上、企业9000户以上,新增“四上”企业160户以上。
二是突出招大引强量质齐升。全力推动产业招商大提升,围绕优势资源、重点园区、旅游和特色农林资源,高质量谋划产业招商项目,探索出台以商寻商招商激励措施,高标准绘制“一图三清单”,深化“一把手”带头上门招商,突出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和主导产业上下游链式招商,每个主导产业招引链主企业1个以上,确保新增产业到位资金260亿元、工业到位资金155亿元。
三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大改善,持续深化“十不折腾”专项行动,做到“有需必应”“无事不扰”。建立预防和清理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推动困难问题常态化收集、清单化分办、闭环式办理。深化涉企执法检查和政务服务改革,加快“企业商务服务”“企业诉求接处”“惠企政策兑现”三大功能联合贯通,打造更有含金量的“贵人服务”品牌。
(五)强化改革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一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重点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和矿产资源一体化配置改革,推动优质资源配置优势产业。聚力抓好国企改革,压减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支持福泉、瓮安、荔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景区“三权”分置。深化高职高专改革。实施公积金数字化改革。
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全面贯彻省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实施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5个以上,推动哈工大与黔南高新区联合共建“新能源电池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业创新链建设和东西部科技协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抓好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50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2%以上。
三是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深入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和数字底座大提升、数字产业大培育行动。建成黔南“数智黔乡”产业数联网平台,加快推进“一网统管、一网通办”工程建设,打造省级数字治理、数字民生示范项目2个以上。做大做强平台经济、数据标注等产业,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45,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
四是持续推进开放融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和外资外贸主体培育,支持磷化工、新能源电池材料、氧化锑等产品扩大进出口规模。推动海关驻都匀设点工作,建成投用麻尾内陆港,继续推进退税“事前服务 联动模式”。新增外贸实绩企业10家以上,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以上。
(六)突出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巩固提升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防治能力,深化工业“三废”特别是磷石膏渣场环境治理,强化涉磷涉锑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完成工业治污工程25个,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保持在99%、98%以上。城市环境空气、地表水等环境质量指标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完成黔南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营造林65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126公顷、水土流失治理260平方公里。加大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力度,稳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全州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8%以上、湿地保护率56%以上。
三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开展各领域碳达峰专项规划编制。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持续探索碳汇交易,统筹绿电开发和交易。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5家以上,新增及更换新能源公交车和出租车占比80%以上。推进落实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持续推动用水权交易。扎实推进都匀市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
(七)增强民生福祉,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持续落实稳岗扩岗促就业政策,深入开展“就业联盟”抱团服务、保州内企业用工、点对点集中输出等稳就业八项行动,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创建,建设“青年友好型成长型城市”。拓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开展人力资源联盟互助,稳定外出务工规模。推进企业人才自主培训自主评价试点,持续开展跨省异地技能培训和“百千万”示范培训,培训技能人才6万人以上。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二是加快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七大提升工程”。申创省级示范幼儿园4所以上,力争实现一类示范园“零突破”。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持续巩固“双减”成效,力争全省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在黔南举办。持续推进“强县中”计划,支持都匀一中舞好普通高中龙头,申创省级示范性(特色)普通高中1—2所。支持筹建贵州黔南信息工程学院。立足州内重点产业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高标准推进黔南磷化工及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支持黔南职院争创国家“双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