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制造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十四五”时期是青岛全面开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岛制造业乘势而上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关键五年。为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再创青岛制造新辉煌,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青岛制造业转型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制造强国、制造强省战略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 人工智能”攻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工业运行稳中有进。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稳增长、提质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5%。2020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589.3亿元,利润总额531.6亿元,均居全省首位。三度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 人工智能”攻势,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旧动能转换迈出坚实步伐。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0.8%和55.5%,分别比2015年提高2.7个和11.3个百分点。“7 n”重点产业[1]强势崛起,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8.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5%,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3.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制造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组织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近1.5万项,新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94项,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样车下线,集成电路制造填补省内“缺芯”空白。累计创建15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个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396家,数量占全省30%,较“十二五”末增长近4倍。

  4.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启动实施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95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74家;累计培育17家国家级、26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以及47家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112家市“隐形冠军”企业;拥有2家世界品牌500强企业和10家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即墨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莱西市先后获评全国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

  5.两化融合成绩斐然。立足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全市示范培育11个工业互联网平台、41家智能工厂、410个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卡奥斯蝉联全国“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之首,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上云用云”企业1.5万家,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3.4,比2015年高出19.4个点。荣膺第5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获批引领创建国家(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国家(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

  6.产业集聚彰显实力。深入实施产业集聚区创建提升行动,遴选14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差异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工装备等3个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数量居同类城市首位。

  7.绿色制造扎实推进。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7个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2个绿色设计产品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对工业企业进行分类综合评价,推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激励和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实施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有序引导化工企业搬迁改造、进区入园,实现安全绿色、集约高效发展。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末累计下降27%。

  (二)形势研判

  “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制造业发展版图面临深度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快速重组,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要素配置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既为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同时也带来极为严峻的新挑战。

  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交叉融合,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迸发,为我国制造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同时,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产业格局面临重构,制造业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贸易保护、技术封锁、疫情冲击等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调整,我国制造业高端迈进面临“双向竞争”压力,参与国际循环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加大。

  从国内看,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产业和消费“双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的内需市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我国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供给质量不高、产业基础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增强等突出问题,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提出又将进一步加速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仍然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从我市看,制造业发展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具有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迭加优势,拥有国家(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等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具备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中率先走在前列的优势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突破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然存在基础地位不牢、迭代升级不快、内生动力不足、集聚效应不强、要素利用效率不高、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亟待提升等问题。如何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日趋激烈的区域产业竞争中率先突围,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定力、凝聚合力,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锚定目标,持续发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zxguihua/huadong/2022-04-30/224.html

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请打赏本站

  • 打赏方法如下:
  • 支付宝打赏
    微信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二维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