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园区建设。持续完善园区供气、物流配送、污水处理、对外产业连接路等功能配套,尽快实现岑巩经开区、黔东经开区、丹寨金钟经开区、洛贯经开区、天柱工业园区、榕江工业园区通长输管道燃气。加强园区教育、医疗、金融、公租房、人才公寓等生活性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园区人财物吸纳能力。加快仓储物流基地建设,大力组建电动重卡应用场景,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盘活园区土地、厂房等闲置资产,将园区打造成投资洼地、产业高地。加快佛山-黔东南东西部协作产业园一期建设,打造成为我州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高质量发展园区。加快推动榕江工业园区创建省级经开区,支持炉碧经开区、台江经开区打造成为100亿级工业园区,黔东经开区、岑巩经开区打造成为50亿级工业园区。
(三)坚定不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夯实“三农”“压舱石”,加快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重点群体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做好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3 1”保障,及时落实帮扶措施。支持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用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资源,深入推进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扎实开展“双百”行动,大力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拓展产业、劳务、消费、人才等重点领域协作。持续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加大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助农增收力度,加快农村闲置低效项目资产盘活,确保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19.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5万亩左右,产量133万吨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生产力度,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推进撂荒地整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严格落实“菜篮子”市(州)长负责制。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实施“6个100万”农业提升工程,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支持相邻县打造集中连片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打造中药材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持续推进“国储林 ”,完成国储林项目建设15万亩。深入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支持岑巩县建设国家级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聚焦中药材、凯里酸汤、蓝莓、百香果、生态渔业、三穗鸭、锦屏鹅等优势加工品种,大力发展预制菜、“药食同源”中药食品和保健品,推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2%以上。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家以上。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降低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完善特色产业标准体系,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衔接,新增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54个,创建“圳品”评价8个以上。抓好“两品一标”培育,持续提升“苗侗山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探索高铁轻质货物运输,推动优质农特产品出山入海。
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实现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持续加强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扎实做好与佛山共建30个粤黔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工作,加快推进州级第二批3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持续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工作,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2%。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推进改厕、改圈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推广雷山县一体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经验,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平均正常运行率95%以上,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95%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6%以上。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培育文明乡风,积极推广“合约食堂”“四诊工作法”等乡村治理模式,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四)坚定不移推进旅游产业化,加快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紧扣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更好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强势、经济优势、发展胜势。
聚焦资源要素,抓好业态升级。做好镇远古城5a级景区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全力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景点。推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提质增效,争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支持肇兴侗寨联动贵州侗乡大健康产业示范区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㵲阳河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调整。加快推进凯里下司、丹寨万达小镇、剑河温泉、锦屏隆里、榕江乐里侗乡、施秉云台山和杉木河、从江岜沙和加榜梯田等景区提升建设,推进锦屏羽毛球小镇、下司体育康养小镇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黔东南建设区项目建设,提升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用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金字招牌,持续办好苗年、侗年等民族节庆,努力把节庆活动打造成旅游产品。加快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温泉康养、民族医药养生,打造一批生态康养旅游基地。发展研学旅游,支持剑河探索古生物地质遗迹“金钉子”保护利用新路。建设全州慢游风景道体系,巩固提升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品牌,丰富和优化沿线民宿、康养、民俗体验等业态。加快建设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民族特色村寨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积极申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乡村旅游集聚区、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做好世界名犬“下司犬”这篇文章,搭建名犬展示、交流研讨及交易平台,促进旅游发展。围绕“七个一批”盘活路径,完成在库闲置低效旅游项目盘活销号。
聚焦客源要素,抓好宣传营销。强化媒体联动,积极争取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主流媒体支持,引导带动各类媒体平台积极跟进。大力发展新媒体,不断孵化短视频账号和网络直播团队,积极培育用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公众自媒体“大军”,发展好“粉丝经济”。聚焦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地区等主要客源地市场,加强与国旅、中旅、中青旅等旅行社以及携程、途牛、马蜂窝等ota平台的合作,积极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介更多黔东南旅游产品线路,进一步稳定省内市场、做活省外市场、开拓境外市场,唱响“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旅游品牌。力争入州游客、过夜游客、旅游人均花费分别增长10%、20%、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