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2月8日在梅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梅州市市长 王 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梅州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认真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精神,以及省主要领导来梅调研指示要求,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和市委八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迈出新的坚实步伐。
——令人自豪的是,我们喜迎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心组织迎接党的二十大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纵深推进“喜迎二十大·忠诚保平安”五大专项行动,圆满完成维稳安保任务,着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重要要求,迅速组织开展学习研讨、专题调研、宣传宣讲、研究阐释等工作,深刻领会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遍梅州大地。
——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深切关怀老区苏区,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简称《梅州方案》),让梅州成为我省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省推动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省直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广州对口帮扶合作等系列政策相继实施,为梅州加快发展带来新一轮政策红利。
——令人鼓劲的是,我们有效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机制、出政策、抓落实,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整合出台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1 4 1”产业扶持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建立“1 1 x”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组建招商工作专班和6支市级驻外招商队,引进项目119个,均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动工,完成年度投资96.95亿元、分别是前两年的1.87倍和3.66倍。出台土地管理“1 n”系列文件,完成垦造水田6500亩,还清历史欠账;处置存量土地近3万亩,“挣”得指标1.3万多亩,有效保障用地需求。出台人才振兴16条和五大人才计划,引进各类人才1.2万多人,建成“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县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实现全覆盖。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谋划推动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取得新突破。梅州综保区一期封关运行,国际无水港基本建成,跨境电商综试区成效明显。嘉元时代、盈华电子等一批投资超50亿元的产业项目加快建设。梅蓄一期、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投产发电。梅州至龙川高铁加快建设,瑞梅铁路、汕梅(汕昆)高速改扩建、梅蓄二期、大埔电厂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梅州至武平高铁、梅州至漳州高铁和大埔至丰顺高速、梅州至泉州高速、潮州至南昌高速(梅州段)等总投资超两千亿元的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这些平台和项目必将为梅州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插上腾飞之翼。
回顾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稳住经济大盘,经济发展企稳向好。加力落实国家、省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出台稳增长103条政策措施和66条接续政策,加强运行研判和监测调度,狠抓统计纳统,全力稳增长、强信心。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18.21亿元,同比增长0.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万元,同比增长4.7%。全力扩投资,成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固定资产投资降幅比上半年大幅收窄、回升幅度居全省第一。成功争取专项债资金78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36.58亿元。全力促消费,开展发放消费券等促消费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4%。全力稳外贸,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94.56%,带动全市进出口总额降幅收窄至9.6%。全力稳市场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59亿元,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59万户。
(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产业质效稳步提升。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立讯智造和嘉元科技(白渡园区)、盈华覆铜板等项目顺利投产,推动铜箔、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262.59亿元,铜箔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1.3%,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73.9%和104%。扎实开展重点企业服务活动,新增规上工业企业86家,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2家。梅州经开区被认定为省级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园,梅县园、蕉岭园获批省级特色产业园。强化数字赋能,5g制造等数字经济加快发展,新建5g基站2235座。发展全域旅游,新增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家,建成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个。出台创新金融ag亚洲国际厅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若干措施,全市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贷存比为70.13%、比年初提高1.96个百分点。
(三)推进乡村振兴,城乡品质持续优化。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超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连续31年实现稳产丰产。新建成高标准农田8万亩。部署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探索认耕认种、“认领一亩田”等模式,完成复耕复种37.64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发展农业产业,新认定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15家,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7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出台客家预制菜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突出打造嘉应茶“客家炒绿”品牌,梅州柚产值增加超7亿元,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7%。农业社会化服务县镇村三级协办体系初步建立。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全市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和三类监测对象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省定标准,有效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10个乡村产业社区试点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省级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乡村振兴综合评价获全省“优秀”等次,其中乡村治理、产业振兴分别居全省第一和第三。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53公里、农村公路510多公里。兴宁市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蕉岭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规划建设广东省城产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心区。提前超额完成年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梅州城区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成使用,实现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各县(市)县城提质扩容步伐加快,所有圩镇达到宜居圩镇标准,预计城镇化率达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