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24年1月16日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常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常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3年工作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常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高质量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这是不负众望的一年,我们在承压前行中彰显韧劲,奋力托举万亿之城的“质”与“量”,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8%左右,迈上万亿台阶,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省均、领跑苏南,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0.3亿元,增长7.7%,税收占比达86%、全省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连续21个月保持苏南第一。11个核心发展指标提前两年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获评“全国创新驱动示范市”“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强市”。
这是不负坚守的一年,我们在接续奋进中厚积薄发,不断积聚万亿之城的“势”与“能”,城市能级实现大幅跃升。新能源之都澎湃起势,新能源产业产值超7600亿元,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中轴枢纽蔚然成势,常泰长江大桥南接线全线贯通,加速跨江联通;沪宁沿江高铁通车,开启高铁新时代;魏村枢纽扩容改建工程交付,长三角再添通江达海航运大通道。未来之城加速蓄势,“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建设扎实推进,南医大常州校区签约开工,河海大学常州新校区建成投用。
这是不负期盼的一年,我们在全力奔赴中不忘初心,倾情谱写万亿之城的“美”与“乐”,人民生活得到持续改善。坚决扛起太湖治理上游担当,太湖湖心区水质达到ⅲ类、有监测数据以来最佳,pm_2.5浓度绝对值排名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用满满烟火气、浓浓文化味浸润幸福感,十大民生实事圆满完成,一批市民群众关切的难事、愁事、烦心事得以有效化解。荣获两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觅渡》入围中国电影金鸡奖,各类赛事演出活动精彩呈现,常州健儿在杭州亚运会获得金牌数全省第二,创历史最佳成绩。
一年来,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政策措施,出台常州市助力经济全面复苏“20条”,阶段性税费优惠200亿元,惠及经营主体166万户次。全市首个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保持全省最低。狠抓重大项目,新增入库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2个,超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46个,省、市重大项目均提前两个月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推动高质量“引进来”,举办科技经贸洽谈会、对话全球ceo、“对话德国”合作交流大会等活动,实际使用外资超20亿美元,新增落地qflp基金6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外资占比分别提升至92.1%和47%。服务高水平“走出去”,建成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13个,实现进出口总额3184亿元,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0.8%,“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2.5%,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109%,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居全省第一。加快消费回暖,出台全省首个文商旅融合发展统揽性文件,举办龙城嗨购节、首届江南美食节等活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左右。青果巷、三堡街创成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常州获评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夜间文旅消费目的地。
(二)聚焦高端化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耕实体经济,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以上、保持全省领先。聚焦新能源产业集中发力,出台10条重磅政策,成立新能源集团,设立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举办世界新能源博览会,推动“发储送用网”深度融合。光伏产业规模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达97%、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700亿元。新北区新能源汽车电气设备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快多场景应用推广,见车率、见桩率、见板率不断提升。发放购车补贴带动新能源汽车消费超120亿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1.4%;新增充电场站436座、充电桩超4600个;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220万千瓦。推动数实融合,实施“智改数转网联”“十百千”工程,新增“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智能工厂3家、国家5g工厂5家,均实现“零的突破”。获评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平台2家,10家链主企业建成产业链协同平台,带动超1700家本地企业转型升级。4家企业、1家平台入选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全省第一。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氢能、化合物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发展专项政策措施,长三角、金坛和西太湖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成立,常州氢湾、龙城芯谷加快建设。
(三)聚焦高水平协同,全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出台创新政策2.0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6.2%,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3.4%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68%。提能平台载体,常州科教城链接创新要素能力大幅增强,中以常州创新园获批省级功能园区,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能级加快提升,南医大常州医学中心建设高质量推进,南京大学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建成启用,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挂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16家。常州经开区、溧阳高新区分别位列全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第一、第三位。开启科技招商元年,招引科技型中小企业91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040家、增幅全省第一,获省长质量奖2个、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22家,净增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17家。实施企业股改上市“龙腾行动”,新增上市企业8家,累计达96家,其中新增a股上市7家、全国第九位。集聚人才资源,出台“龙城英才计划”2023升级版,深化“青春留常”行动,累计建成投用人才公寓11.77万套、满足35万人才拎包入住。引进各类人才超12万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项目495个。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奖牌数全省第一,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10年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