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预期目标是:gdp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增长5%以上,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外贸进出口促稳提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体现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全面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等六大行动,力争全市规上工业营收增长10%以上。深化家具家电家装融合发展,完善五金、水性漆、灯饰等配套产业,建设国际家居总部经济区,力争现代家居产业集群营收突破3000亿元。支持中国稀土集团发展壮大,大力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永磁电机、钨硬质合金及刀钻具、铜基新材料等下游及应用,力争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营收达2100亿元。推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高端装备制造、印制电路板、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链发展,力争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营收达1900亿元。拓展服装、棉纺、化纤等细分产业链,完善水洗、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物流等配套,建设线上线下专业市场,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培育国货“潮品”,力争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营收达1300亿元。加快构建涵盖锂电二阶材料、一阶材料、锂电池到综合回收利用的锂电新能源全产业链,打造光伏、新型储能、氟盐新材料产业链,发展整车链,力争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工业营收突破1000亿元。推进“药品 医疗器械 宠物健康”三链驱动发展、预制菜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打造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基地、世界客家菜预制加工基地。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实验区和技术研究院,深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促进企业培优育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48个,完成年度固定资产投资564亿元。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靠大联强成为“链主”,新增营收50亿—100亿元企业5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联盟生态,新增入规企业2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和“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实施企业技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技改全覆盖。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新增上市企业3家、贷款800亿元以上。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00个、完成年度投资400亿元,建成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区块链技术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1500亿元。加强信息通信网络建设,提升“千兆城市”建设水平,新建5g基站3000个。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加快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新增上云企业8000家,打造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产业大脑”,积极创建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二)多措并举夯实科教人才支撑,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实施创新平台引领力升级行动,提升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服务实体经济效能,争取组建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和生物医药领域省实验室,支持赣州高新区建设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幅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鼓励企业设立“科创飞地”,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家、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深化科技计划项目“包干制”试点,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制项目,着力在大型海上风电、汽车新能源、催化剂等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年”活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集群分中心建设,加大科技入赣、科技招商力度。强化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加快建设质量强市、知识产权强市。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学院作用,强化校企、校地合作,争取列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快和君职业学院二期和龙南、兴国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支持赣州远恒佳职业学院等纳入“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积极推进赣州职业技术学院、赣州农业学校、赣州技师学院“三校”办学体制改革,加强与大湾区职业、技工院校深度合作,打造赣南革命老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江西理工大学建设“双一流”学科、赣南师范大学和赣南医科大学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升格本科院校,推动赣南科技学院高品质办学。
提升人才工作质效。全面落实新时代人才政策,深入实施“赣才回归”工程、“苏区之光”人才计划,加强人才工作站建设,完善“引育留用”机制,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领军团队、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培育选拔一批“赣州工匠”。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和管理机制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创建ag亚洲国际厅的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完善人才小镇配套设施,让各类人才在赣州安心创业。
(三)蹄疾步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新一轮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行动,深化省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打响“干就赣好”品牌,力争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实施数字化改革三年行动,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推动“赣服通”“赣政通”迭代升级,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抓实市县同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无实体印章”“无纸质证明”城市等改革,力争高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比例达100%。优化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举措,开展“民意速办”改革。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政策措施,深入开展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及招投标等领域专项治理,建立涉外商事“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着力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加快创建新时代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