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搭建产业承接平台。按照“九通一平”标准,全面提速开发区北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持续提升承载能力。打好“专项债 多种融资方式”组合拳,加快体育运动活动中心建设,积极推进保定财经职业学院项目和职业高中迁建项目。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编制年度土地供应计划,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深化开发区管理机制改革,落实书记县长责任制,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提升产业质效、投资强度、亩均收益,在全省同类开发区保持先进位次。
(二)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持续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要求,强势推进总投资100.08亿元的30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全力筹备第一季度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优先保障土地指标,为中国邮政雄安新区邮件处理中心等重点项目提供全程代办服务,实现“拿地即开工”。深化“五个一”包联机制,做好中科锂电、同福食品等项目包联服务,确保项目早日竣工投产。科学谋划储备一批引领性强、聚集度高的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
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围绕“1 3”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科学编制产业招商全景地图,抓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以落实“京保协作五个一行动”[16]为抓手,选派优秀干部到北京丰台区、海淀区挂职锻炼,精准对接外溢产业项目。瞄准世界500强、知名民企和行业领军企业,充分发挥四大产业链招商和招促中心作用,广泛筛选项目、精准对接突破。利用招商顾问大使、委托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积极参加“进博会”“廊洽会”等招商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定兴。力争全年引进有影响力的项目50个以上,招商项目投资总额超百亿元。
(三)坚定不移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定兴特色现代产业新体系。
引领主导产业创新提档。依托喜之郎等龙头企业,组建定兴食品行业协会,向原材料供应、创新研发、配送物流、批零电商等上下游纵向延伸,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打造食品产业聚集区场景。积极对接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及科研院所,着力搭建食品研发转化平台。加快打造质量强县,出台奖励扶持政策,鼓励食品企业参与质量标准制定。支持智同生物创新研发,依托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和省科技特派团力量,加快新产品研发上市,抢占大健康产业市场。
推动服务产业发展壮大。对标浙江桐庐电商产业先进经验做法,加强与知名电商、社区团购、短视频等平台的对接合作,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亿元以上。围绕构建物流强县场景,依托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建设李郁庄现代物流园区,打造服务京津冀的区域性枢纽型现代物流基地。完善商贸服务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大型商超、高端酒店等商业综合体,推进定兴颐高数字街区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高地。
促进新兴产业释放动能。加速大数据产业聚集,嘉旭福美项目新增机柜2000架,百度云计算项目新增机柜1890架,全面提升数据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数字定兴。做好中科锂电项目服务,加快中试生产,推动锂电产品早日上市。规划建设预制菜产业园区,优化扶持政策,支持良丰晓月、玖兴农牧、燕城食品等本土企业进军预制菜产业,唱响“金台预制菜”品牌。
(四)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同心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4万亩,改造提升10万亩,实现县域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推行党支部领办土地合作社,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土地流转,有序扩大流转规模,推动环雄安7个乡镇土地集中连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农田新基建,继续推进“万亩”生态智慧农场建设,实现稳产增收。依托玉米研究所、国研种业,加强种质资源研发推广种植,夯实种业根基。
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围绕构建京雄农谷场景,推进1个省级、6个市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打造环京津设施蔬菜特色产业集群,筑牢农业强县发展根基。大力发展都市农业,推动文冠果种植园、天煜设施蔬菜、红掌产业园、定兴现代智慧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加快京雄农谷智慧中心建设,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合作,推动博士农场和院士工作站建设。
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依托自然景观、历史风貌等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南拒马河“百里画廊”经济带建设,重点打造10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农村公路30公里以上,完成高闫路、固杨路、张姚路改造提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健全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市场主体新活力。
积极培育创新主体。持续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实施10个重点技改项目,奠定制造强县发展基础。实施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政策,推动融资担保机构扩大业务规模,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实施企业上市激励计划,精准服务玖兴农牧、茂华塑料,力争2023年实现上市。
持续优化审批服务。学习借鉴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5.0版本,设立“建设项目一站式服务专区”,落实重点项目容缺并联审批机制,报批报建“一次通过率”提升至90%以上。推行市民服务中心办事大厅“局长服务日”机制,畅通交流渠道,提高审批效率。推动公共资源交易由“网上办”向“指尖办”改革。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做好信用修复、诚信体系宣传工作。